本文作者:admin

人事时间|国宝级科学家:23位“两弹一星元勋”

admin 2024-08-27 10:14:02 320
人事时间|国宝级科学家:23位“两弹一星元勋”摘要: ...

8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逝世,享年95岁。社会各界沉痛悼念!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新中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

“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国宝级科学家。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于敏等16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3位“两弹一星元勋”包括: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863计划”倡导者之一。

赵九章,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空气动力学家,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钱三强,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

王大珩,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彭桓武,理论物理学家,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计划。

任新民,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家,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黄纬禄,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屠守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吴自良,材料学家,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钱骥,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程开甲,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杨嘉墀,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姚桐斌,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邓稼先,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首任院长。

于敏,核物理学家,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

周光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周光召逝世后,目前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仅有王希季、孙家栋两位。

王希季出生于1921年,卫星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等。研制成功中国多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设计,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

孙家栋出生于1929年,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职于国防部五院、七机部、航空航天部等。领导参加我国首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地地导弹、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任首颗人造卫星研制技术总负责人。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