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小麦石碾常熟面

夜读|小麦石碾常熟面

admin 2024-10-09 软文合集列表 9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九七七年,我十岁。因为能够背诵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名称和十首唐诗,得到了外公的慷慨奖励。奖品很特殊。当过棉纺织厂总工程师的外公,亲手做了一杆微型秤给我当玩具,实际上想训练我的数学能力。一根剩余的竹筷成为了杆、一只较大的阳澄湖螃蟹盖成了秤盘,一颗废弃的螺帽成了秤砣。外公还说要带我去尝尝天下最好吃的面条,不是城隍庙,而是兴福寺。

那是我第一次去常熟,也是我第一次品尝素面,记住了一个奇特的名字:虞山蕈油面。

夜读|小麦石碾常熟面

虞山蕈油面。

虞山,是常熟的文脉之魂,外公说孔子的得意门生言子就是在虞山山麓讲学的,而且言子就是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位高足中唯一的南方人。不过,我十岁时社会上正在批判孔子的学说,外公带我悄悄瞻仰言子的文化遗迹,这些遗迹都被他当地的友人暗暗保护着。现在都成了网红打卡点了。

我当时最感兴趣的是兴福寺里陈列的碑刻和唐朝诗人常建的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句诗也是当年一部影片中,特工接头的暗号。外公和方丈很熟悉,我就叫他大和尚。大和尚书法功底十分了得,要求我写鹅的繁体字,说是什么笔画都有。外公一直善于画寒梅和翠竹,最喜欢到兴福寺和虞山临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地写生了。

夜读|小麦石碾常熟面

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江苏省文化遗产常熟兴福寺。

关于虞山蕈油面,大和尚说一年至少得品尝两回,即春秋季节是最好的安排。蕈是虞山山脉的馈赠,实际上就是一种附生在松树根部的野生食用菌类。虞山多松林,每到春秋季节,特别在雨后,就会长出许多蕈来。蕈的颜色就如松树表皮呈淡棕色,其形状类似开了伞的蘑菇,但显得更瘦长苗条。

而在当时,我对于老和尚和外公津津乐道的蕈感触并不深。听说寺里的老和尚很有学问,我就问了两个问题,一是白居易是否来过兴福寺?二是这里啥时开种的小麦?

因为白居易是我最喜欢的唐朝诗人,我能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关于小麦,我当时已经知道国家地理上的南北差异,想知道小麦为啥会从北国而来并在常熟扎根呢?第一个问题,老和尚答得很痛快,白居易不仅到过,而且就是在唐朝,兴福寺得到了红火。第二个问题,老和尚的答案含糊,只说小麦是由北方逃难来的农民带到常熟来的。

老和尚的回答,让我觉得不解渴。外公怕我打扰过多,就让我以后长大了,自己去搞清楚答案。后来,老和尚和外公同一年走了,我就再没机会去兴福寺了。只是,听外婆介绍过,老和尚其实和外公当年都是地下党,和沙家浜的新四军直接联络,还都喜欢吃螃蟹呢!

本世纪第一次去常熟,是九年前,应在上海创业三十年的常熟友人、园林绿化工程师管敏晖邀请,给其亲友的孩子当证婚人。婚礼就在虞山北麓举行,新郎要给丈母娘端上虞山蕈油面。这场景,自然让我想起了外公和老和尚,还有我当年提出的两个问题。此后我就经常去常熟发思古之幽情。这确实是江南福地,有文化底蕴,有杰出人物,有经济发展的后劲。

现在我终于能够回答自己当年的兴福寺之问了:白居易当过苏州刺史并且贡献卓著,当时下辖常熟、太仓、昆山等县。在他的任期内,大面积地推广小麦种植,实现了和水稻的交替种植。换言之,让属地农户通过一年稻麦两熟,极大地增加财富包括地方税赋的收入。这在中国农业史上是一大突破,从此常熟等江南地区成为国家富庶之地。

同时,小麦从收获到成为面粉而后制作面条和包子,也离不开白居易对石碾的推广,即把当时在长安的先进食品加工方式引进到苏州各县。所以,白居易会很得意地和好友,即他的后任刘禹锡炫耀自己的成绩,有诗为证:“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白居易《答刘禹锡白太守行》)。这表明当时包括常熟在内的苏州区域小麦种植已经很普及。

白居易的贡献还有修建山塘街,消除水患,福泽至今,可与他的另一项工程西湖白堤媲美,如今是苏州重要的地标之一。白居易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自然念念不忘,也有刘禹锡的诗句为证,“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

夜读|小麦石碾常熟面

转载请注明来自富泽强科贸软文网,本文标题:《夜读|小麦石碾常熟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