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 8 月 24 日电(刘馨蔚)将 " 双语普法 " 融入民族节庆、在庭审现场以案释法、把普法工作搬进直播间、让法律知识活跃在田间地头……近年来,云南省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工作实际,着力在创新普法形式上下功夫、在丰富普法载体上做文章,探索出 " 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 " 普法工作新路径,有效实现法治供给和受众需求 " 双向奔赴 "。
玉喃溜在分享普法经验和感悟(摄于 8 月 22 日)。新华网发(供图)
" 双语普法 " 成就傣族群众的 " 喃滴溜 "
她是祖国边陲的一抹 " 检察蓝 ",是边疆安定的守护者,也是少数民族语言普法的耕耘者。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玉喃溜被家乡百姓亲切称呼为 " 喃滴溜 "(傣语意思是 " 家里唯一的宝贝姑娘 ")。
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的情况,玉喃溜提出了开展 " 双语法治宣传 " 的想法。她充分发挥自己精通傣语的优势,组织干警深入村寨,用民族语言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力求让法律知识贴近群众,深入人心。
起初,普法工作并不顺利,乡亲们或因农忙无暇顾及,或因语言障碍难以理解。" 农忙时节,乡亲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而农闲时,虽然有人前来听讲,但往往中途离场。" 玉喃溜表示,虽然普法工作遇到许多挑战,但是她从未想过放弃,而是不断调整策略。
2022 年 1 月 31 日,一场特殊的直播公开开庭审理在景洪市勐龙镇贺管村委会叭嘎村小组进行,土某运送他人偷越国境案的审理让哈尼族大妈们深受触动。" 你们把法庭开到我们村,我们觉得‘由猛’(非常好),很有用。" 这句话,是对玉喃溜团队创新普法方式的高度认可。
随着双语普法活动的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对学法的需求越来越大。玉喃溜和她的团队乘势而上,开设了手机直播双语普法栏目《检察官微课堂》短视频,持续推进线上直播普法活动。同时,在抵边村寨、企业、社区挂牌成立 155 家法治学堂,让群众在 " 沉浸式 " 学习中提升法治素养。如今,单场直播流量已突破百万。
李虹霏在分享打造 " 茶城森警 " 新媒体账号的经验做法(摄于 8 月 22 日)。新华网发(供图)
" 茶城森警 " 走 " 新 " 更走 " 心 "
点进 " 茶城森警 " 的新媒体账号,各类接地气、有温度的视频映入眼帘,既有对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知识的科普,也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情故事。
一条名为 " 狐狸的微笑 " 的短视频,收获高达 1.6 亿的播放量,点赞 1083 万,评论 43.2 万;一条 " 民警带薪哄猴 8 小时,称女朋友都没这么难哄 " 的短视频,引来网友感叹 " 想要加入这个工作行列 ";一条名为 " 警局接待动物幼崽太多专门配奶瓶 " 的短视频,受到了全网关注并冲上热搜……
" 茶城森警 " 所生活的普洱市,生活着多种珍稀动物,于是他们把用心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知识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展现一个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情故事,将 "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 的幸福生活理念厚植于每个人心中。
在 " 茶城森警 " 账号中频频出镜的 " 茶姐 " 李虹霏,是普洱市公安系统里的一名宣传民警。李虹霏介绍," 茶城森警 " 新媒体账号运营 6 年来,一直在摸索、尝试,没有间断过更新。目前,全网粉丝累计达到 1238 万,累计发布短视频 3896 条,累计播放量 18.9 亿,短视频获赞量超过 5 个亿,成为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普法平台。
" 我们的茶城森警都很喜欢一句话,唯有看见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能改变。" 李虹霏说,让丰富有趣的普法内容触达更多用户,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自然环境保护工作中,这就是 " 茶城森警 " 一以贯之的追求。
严红忠在分享 " 华仙大妈 " 普法视频 " 出圈 " 的经验做法(摄于 8 月 22 日)。新华网发(供图)
在田间地头蹚出普法新路径
细数普法短视频的 " 顶流 ",来自临沧的 " 华仙大妈 " 绝对榜上有名。
视频中," 华仙大妈 " 是一个活跃在田间地头、讲着方言、言辞幽默犀利、选择性耳背、专 " 坑 " 儿子的形象。有网友评论他们的视频 " 前言不搭后语,却句句在理 ",不仅直击法律意识薄弱的群体,也让专业人士直呼惊喜。
实际上,这个普法网红账号背后的主创人员,都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出镜的 " 华仙大妈 " 是一名农村妇女,而视频中那个经常挨批评教育的大良就是她的儿子严红忠。现实中,他是团队里的摄影师、剪辑师、编剧、策划,同时也是演员。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把农家庭院当作舞台,将法律知识转化成 " 土味 " 十足的地方话,用唠嗑的形式讲给群众听。
严红忠介绍,去年他们集中拍摄了 28 条普法视频,最高单条播放量达到 1500 多万。
" 我们来自农村,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优势所在,我们了解农民,知道农民们对什么感兴趣,有什么法律需求,然后以‘贪小便宜会上当,好高骛远会上当,人心不足蛇吞象,最后就是会上当’这种轻松幽默的‘拉家常式’普法,结合本地方言,传播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识。" 严红忠介绍。
普法能否深入人心,关键就看普法方式接不接地气。严红忠表示,虽然自己经常会为了思考脚本,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为拍摄一句台词,拉着妈妈一遍又一遍的排练,最多的时候一句台词拍摄了 40 多遍,但是他们认为现在做的事情能切切实实的帮助到别人,就应该坚持做下去。
李学平在分享 38 年普法工作的经验和感悟(摄于 8 月 22 日)。新华网发(供图)
普法 38 年助力法治光辉照彝乡
左脚舞也能用来普法,山歌小调也能用来普法。
荣获 "2023 年度法治人物 " 称号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司法局一级主任科员李学平,是从 " 一五 " 普法到 " 八五 " 普法的亲历者、坚守者和奉献者。
1986 年,我国实施 " 一五 " 普法规划。领导考虑到李学平是彝族有语言优势,就让他去彝族地区干普法。这一干就是 38 年,他再也没离开普法工作的第一线。
" 二五 " 普法阶段," 最时髦 " 的是放录像,李学平就深入各村寨放电影,电影放完趁人还没散,赶紧给村民讲两个法条;" 三五 " 普法阶段,李学平每天开着大喇叭法制宣传车穿梭于大街小巷;" 四五 " 时期,李学平又借助彝族特有的左脚舞和花灯,将一些典型案例编写成普法宣传歌谣,与左脚舞曲巧妙结合,用民族文化诠释法治,让村民们在唱跳中学法;进入 " 六五 " 普法末期,李学平便和同事一起收集、整理辖区范围内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拍摄制作了法治宣传教育专题片《热坝说法》。如今,《热坝说法》已成为楚雄州普法品牌创建的一张亮丽名片。
回顾 " 一五 " 到 " 八五 " 的普法路,李学平感慨道,从普法方式变化中,能看出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和巨大进步。普法工作也需要跟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覆盖面。
" 现在我退休了,但还有一支基层普法工作队伍顶在前面。相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普法队伍中,让法治的光辉一直照耀在彝乡!" 李学平说。(完)